2024-08-24 22:10:59 | 远见网
首先,从就业讲,对毕业生而言,虽然优势没有以前明显,但留学学历目前仍然比国内学历更受待见,除非是野鸡大学。当然,工作几年后再进行职场竞争,更多是看经验和能力了。
其次,你的性格和人生规划。先举两个反差较大的现象:
在国外上学,有的学校中国学生比例非常大,身在异乡你会习惯性地选择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坐一起,写作业一起,宿舍或校外租房一起。放学了也一起逛街。然后你的英语仅比国内学生好一点但口语真心一般,我见过太多。还没毕业家里人就开始托关系帮你找工作,你自己对自己也非常迷茫......
另一种情况,你觉得出国了应该对得起父母和自己,要充分利用资源,所以你尽量去和外国同学打成一片(尽管非常难),多跟老师请教,多了解当地和国际经济、文化趋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让自己变得积极主动。你去争取到当地实习机会,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你的英语也非常地道,你的目标感非常强,毕业后你要么在国外继续深造、工作移民,要么回国去知名企业或创业……
两个反差很大的现象。有很多人英语一般,思维一般,只是混了个文凭;有很多人英语很棒,很有眼界和想法,不论选择哪条路都有清晰的方向。
所以有哈佛毕业在国企做投资混着的,有雷丁毕业在伦敦的高盛工作后又回国创业的。这真的跟他们的性格和人生规划相关。
如果你受父母影响很大,且他们性格求穏保守,毕业想你找个高薪的铁饭碗,其实国内读研或有关系比什么都强,别去造父母攒下的那点钱。
如果你一直很上进,也想改变、突破自己,国内外深造都可以。
最后,为什么我还是倾向留学。是因为相较于钱,我们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角色感更重要。
在海外留学对人的性格、眼界与规划的影响很大,思维和认知的碰撞,不是多几次国外旅游就能获得的,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讲,它会影响一生。
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外合作学院有2+2出国留学项目。
上外“2+2”项目是上外和国外大学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并在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注册登记后进行招生。
上外和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一共十几所大学签订了协议,并根据协议精准锁定签约的十几所国外大学的国外录取条件、学分豁免要求和专业范围(商科和人文方向)。
扩展资料: 远见网
1、“2+2”本科学士学位证书和3年全在国外读的学位证书一样。
“2+2”本科第一年是在国内修完专业课学分,第二年和第三年是在国外大学修完学分。这与一个大一学生从一所大学转学到另一所大学读大二、大三,最后拿到第二所大学的学士学位是相同的性质。国外大学之间转校、转专业很普遍,不会因为有转学经历而颁发不同的学位证书。
在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学位认证过的“2+2”项目本科毕业生,享受与国内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待遇,可以报考公务员,报读研究生等。
2、“2+2”和“1+3”的学位证书在含金量上没有区别。
无论是“2+2”或“1+3”中的哪一种途径获得的国外同一所大学的本科学位证书,证书一模一样,含金量完全相同。从2018年开始,教育部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的新版本内容表述也是一模一样。
“2+2”和“1+3” 是国内外学习时间分配的不同,是在国外需要读两年或读三年的差异,是就读国外大学的两种不同途径。读“2+2”项目与一个大一学生从一所大学转学到另外一所大学读大二、大三,最后拿到后一所大学的学士学位是相同的性质。毕业生获得的学位证书含金量不会因为曾经有过转学经历而有区别。
参考资料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外合作学院——上外“2+2”热点问题十问十答
远见网(https://www.yyjianzhi.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我想去印度留学,大家给说说的相关内容。
印度的高等教育很好,他们的大学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教育体制。因为英语是官方语言,所以你的英语要过关,还有课程比国内大学多,考试也很多。专业上,IT,生物工程,医学之类的在世界上很有竞争力。国内过去的一般读文科,因为理科对数学之类的要求很高。公立大学的学费很低,好像是五六百美元一个学期的样子,私立大学就贵多了,3000美元左右。印度大学的宿舍房子比较紧张,所以可能需要在外面找房子住。这样算下来,一年的费用在20000——25000人民币应该可以了,其中房租会占挺大的比例。印度大学的申请不难,也没有欧洲和美国大学需要的什么语言方面的考试证书,你想申请的话,只需要上这个学校的网站,下载表格,填好,等着通知好了,听说申请成功率很大。最后就是签证的问题了,我想这个比较困难。不过这几年也有了变化,到印度留学的学生也不断增加,我想他们也一定认识到了留学市场是一个大市场吧。最后,去那里要做好心理准备,生活方面可能会不适应,停水停电很是家常便饭。2024-10-10 14:40:40
2024-08-18 17:23:04
2024-11-12 07:07:26
2024-11-02 12:53:08
2024-09-28 00:51:51
2024-08-31 10: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