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资讯 > 正文

唐朝号称有数万留学生,他们都来自哪里?

2024-08-03 05:06:14 | 远见网

唐朝号称有数万留学生,他们都来自哪里?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远见网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唐朝号称有数万留学生,他们都来自哪里?

唐朝号称有数万留学生,他们都来自哪里?

这些留学生来自亚洲诸国,通过七条主要路线到达西北内陆。

首先说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概念,“留学生”这个词就出现在中国的唐朝时期。

当然了,它的发明者是当时的日本政府。日本政府把跟随遣唐使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分成两种,一种是跟随遣唐使到中国,然后再和遣唐使一起回国,这种学生叫做“还学生”。还有一类是到了中国之后长期居留在中国学习,这种人叫做“留学生”。

唐朝的文化教育发达,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中心。日本、新罗、高丽,百济,就是今天的朝鲜地区,包括今天的尼泊尔、印度、越南,柬埔寨、印尼、爪哇,缅甸和斯里兰卡,都有大批的留学生在长安留学。

在所有的派遣留学生的国家中,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次数和人数最多的国家是日本,早在隋朝的时候,日本就拍了两批留学生和前随使团来到中国,在唐代之后日本又正式派遣遣唐使来过13批留学生,有的留学生甚至要留学二三十年,比如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

其中阿倍仲麻吕,汉名叫晁衡,学成之后留在了长安,他先后在中国生活了54年,最后甚至是死于中国,他在中国的时候还和李白这些大诗人,结下了很好的友谊。又一次传闻晁衡遇难,李白写诗纪念这位好友,最后证实是一场乌龙。 远见网

在盛唐时候的长安人口号称有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市,当时居住在长安的外国人有几千人,那么在国子监学习的留学生一般有几百名,所以题目里面提到的所谓10万留学生这个数字,肯定是不准确的。

那么再介绍一下,当时的留学生的管理制度。

当时的留学生归谁管,归鸿胪寺管,鸿胪寺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唐朝的一个外交部,他不但是,外交的事务性部门,也是外国留学生的一个管理的机构。外国来唐朝留学的学生必须在鸿胪寺进行学籍的登记,按照规定,然后由唐朝供给学生生活必需品,同时接洽上课的事宜。

鸿胪寺是留学生的管理机构,那么国子监就是留学生的教育机构。

外国的留学生一般都是在安排在国子监学习,刚来的这些外国学生因为中文水平比较差,所以派一些人进行辅导。留学生也分为学问生,请益生和还学生三种。想要长期留学和深造的叫学问生;来中国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和造诣的,来进修的这些人叫做请益生。还有一种就是跟随遣唐使一起来再一起回去,这种叫做还学生。各国留学生除了学习传统的经学,文学,法律等学科之外,还有一些人专门学习中国的艺术和一些工匠工艺。比如日本有人来学习中国的书画,学习中国的中医,这些唐朝先进的文化和技艺带回国家之后,也促进了各国的这些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发展。

最后一个问题,当时这些人是从哪里,通过什么样的一个交通方式来到长安的呢?

唐代的陆路和海路都是四通八达,东北有很多的线路可以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向西有丝绸之路的扩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可以到中亚、阿拉伯、红海,向南可以到南洋诸岛。

在《新唐书地理志》中就记载:其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

七条道路到中国,条条大路通长安

唐朝号称有数万留学生,他们都来自哪里?

唐朝时期留学是什么样子的

近代中国的留学概念是从19世纪晚期才形成的,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一直被视为中国人留学海外的标志性符号,后来的“留美幼童”回国后更是改写了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总之,除早亡、留美不归和埋没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然而向前追溯,留学这个词早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只不过那时的留学生都是来中国留学。
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日本的圣德太子开始向隋朝派出使节和学生,系统的到中国学习文化,隋朝也是中国首次大批接受外国学生的朝代。留学生一词就是在这个时候由日本首创的,用以区别在中国短暂学习一段时间后便返回日本的「还学生」。但由于时间短暂,学习不完整、不系统,还学生在日本的地位是远不及留学生的。
进入唐朝后,日本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的风气更盛,这时他们还有了统一的名字——遣唐使。在贞观时期,日本对遣唐使的派遣达13次之多,而留在大唐学习的留学生最多的时候有六百多人。大唐对日本留学生开放了最高标准的国子监六学,公元九世纪,日本人正是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日语的假名。
唐朝几代帝王对留学生的各种投入处处尽显着大唐作为天朝上国的自豪感,主持大唐礼仪的鸿胪寺官员经常要承担留学生的教学和辅导工作。而日本的这些留学生一般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几年到几十年的都有,最著名的阿部仲麻吕更是直接在大唐做到了从三品的左散骑常侍。
“留学僧”在唐朝也是一群真实的存在。这些日本僧人来唐朝系统学习与宗教相关的文化知识,这些“留学僧”回国后与留学生一样,都会受到天皇的格外重视。尽管唐朝也派使者到过日本,但由于“撮尔岛国不值一学”的想法,这些人并不能成为“留学僧”。鉴真的六次东渡实际上是有违唐朝国禁的私人行为。
唐朝之后,中国的大门仿佛就关上了,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
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叫容闳的男孩降生在广东的一个贫苦之家,机缘巧合之下,他进入澳门一所教会学校上学,来自美国的校长回国时,将他也带回了美国,并继续供他读书。三年后,容闳进入耶鲁大学,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成为耶鲁大学史上第一个中国毕业生。
容闳大学毕业后,首倡、策划、促成和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代官费留美学生的派遣,这些学生史称“留美幼童”。他们平均年龄只有12岁,先后分4批,共120人。然而他们原定15年的留学计划中途夭折,有94人被召回,回国后还遭到了各界的谴责。

唐朝号称有数万留学生,他们都来自哪里?

唐朝时日本最著名的留学生是谁?

远见网(https://www.yyjianzhi.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唐朝时日本最著名的留学生是谁?的相关内容。

阿倍仲麻吕,亦称晁卿衡,是日本在唐朝时期最著名的留学生之一。在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年仅二十岁的他因卓越的汉文修养被选为遣唐使,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抵达唐朝后,他的学术造诣与品德迅速获得了唐朝皇帝与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从而担任了校书、左补阙、秘书监、左散骑常侍以及镇南都护等显要职位。其中,秘书监的职位相当于今日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左散骑常侍则是从三品的高官,这充分显示了唐朝对阿倍仲麻吕的重视与信任。
阿倍仲麻吕不仅学术成就卓著,还与唐朝诸多著名诗人,如王维、李白、储光羲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储光羲对他极为赞赏,曾写诗《洛中贻朝校书衡》以示敬意。阿倍仲麻吕亦曾赠李白日本裘,李白因此深受感动。
天宝十三年(753年),阿倍仲麻吕计划随遣唐使者回国省亲,唐玄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任命他为回访使节。他与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人同船返回日本,不幸在途中遭遇风暴。李白误传阿倍仲麻吕在归途中不幸遇难,悲痛之余创作了《哭晁卿衡》一诗,其中“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的诗句,至今仍在中日友谊史上传颂。
实际上,阿倍仲麻吕并未在海难中丧生,他东渡失败后,又回到了长安,继续在唐朝任职,直至大历五年(770年)在长安逝世,享年73岁。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了54年,为中日之间的友好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人民为纪念他在东京的护国寺建立了雕像与纪念堂。

以上就是远见网为大家带来的唐朝号称有数万留学生,他们都来自哪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相关文章关注远见网:www.yyjianzhi.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唐朝号称有数万留学生,他们都来自哪里?”相关推荐